close
歐洲專制主義時代及巴洛克風格家具(上)

許美琪

  1 近代歐洲早期的概括描述(1600-1800)

  1.1 概述

  歷史學家們趨向於贊同中世紀結束於1500年左右,隨後便是歐洲史上的近代「早期」時期。這個歷史階段一直持續到18世紀末葉,當時爆發了法 國大革命和工業革命。早在1350年左右的義大利,通常被稱之為「文藝復興」的一般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們便開始向中世紀的某些假說提出挑戰,並提出了取代中世紀文學藝術表現方式的新概念。到了1500年前後,文藝復興的理想不僅在義大利盛行,而且還傳到北歐,孕育發展了影響極大的基督教人文主義運動。同時,在 16世紀初期,由於擴張和割據,西歐業已喪失了其許多中世紀的面貌,所向披靡的水手和征服者冒險闖入大西洋和印度洋,並把歐洲的旗幟插遍了整個世界,從而結束了歐洲領土獨立的太平盛世。然而,與此同時,由於新教改革運動的興起,歐洲大陸分裂為幾個敵對的宗教陣營,從而失去了其宗教的統一性。之後,從大約 1560年到1660年,西歐經歷了一段嚴重的經濟、政治和精神的危機時期。但是,經過一個世紀的考驗,一個充滿新的活力和信心的西歐出現在世人面前。一 場商業革命刺激了海外殖民地和貿易的發展,並鼓勵了農業和工業擴張,雖然最高統治者不斷遭到來自他們各自王國裡不同集團的反對,但是他們仍然維護了他們作為絕對統治者的權力,繼續擴張國家官僚政治來平息國內的動亂。戰爭仍然是他們的外交政策的主要工具;然而到了這個時期的末期,相互間這些政策的認同之目標更多的是為了保持權力的整體平衡,而不是追逐無節制的對外擴張。終於,在17世紀末葉,艾薩克·牛頓完成了早先由哥白尼開始的科學革命。隨後,在 18世紀出現了「啟蒙運動」,這是一場人類相信自己有能力駕馭自然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運動。

  1.2 16世紀下半葉至17世紀上半葉的危機四起

  在文藝復興(1350-1550)走向式微以後的時期,即1560年到1660年,是西歐的危機時代。它的最引人注目的的發展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外冒險和新教改革。歐洲的基督教文化曾經是通過它以前數千年的歷史在地區上才形成獨立體系的(除了相對短暫的十字軍東征以外),但歐洲人卻在從大約 1490-1520年的僅僅數十年間航行到海外,在東南亞取得了領導地位,並佔領了整個西半球。從此歐洲歷史的進程便不可避免地受到歐洲大陸的重大事件與 歐洲人介入世界其它地區的事務相互作用的影響。

  當歐洲人掌握了世界,他們也失去了心靈上的整體。1517年,馬丁.路德發動的新教改革及其天主教對它的激烈反應,產生了一個最明顯和直接的後果就是歐洲很快按照幾個不同的宗教系統解體了,並且歐洲人很快以信仰的名義彼此開戰。

  在這個嚴酷的100年裡,充斥著大動亂和殘暴行徑,通貨膨脹,窮人生活困苦;宗教對抗,大多數天主教徒和新教徒都把對方視為絕對應該消滅的魔鬼撒旦的僕從;其後,雖然宗教戰爭逐漸減少,但在1618年,一場新的重大戰爭爆發了,即「三十年戰爭」,這場天主教與新教的戰爭以宗教狂熱為開端,但立即引發了根本性的德意志政體之爭,在最後從國際性的爭鬥而告終時,最初的宗教方面的因素已幾乎被遺忘。1618年,波希米亞爆發反對哈布斯堡天主教統治的新教起義,德意志天主教勢力起初在波希米亞,後來在德意志本土進行了殘酷的反擊,由查理五世領導的天主教聯盟獲得了軍事主動權,在10年內幾乎肅清了德意志境內的新教勢力;1630年,瑞典路德教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率兵突入德意志,支持新教;而最荒謬的是,古斯塔夫的新教軍隊竟然受到天主教法國的秘密支持。其原因是,在德意志的戰爭中,哈布斯堡的西班牙站在了哈布斯堡的奧地利一邊,而法國是堅決反對任何使法國被一個強大的哈布斯堡同盟從北、東、南三面包圍的可 能性。結果當古斯塔夫擊潰了哈布斯堡家族,但在1632年失利時,法國又只能給予瑞典軍隊的更多的支持。到1635年至1648年,法國與瑞典為一方,奧地利與西班牙為另一方,在德意志土地上廝殺。1648年,這場戰爭結束,德意志生靈塗炭,土地荒蕪,人口幾乎損失一半。但是,法國取代西班牙成為了歐洲大陸舞台上的霸主,並在此以後保持了兩個多世紀,德意志一直到19世紀還是四分五裂,而西班牙這個曾經是「日不落」的帝國也日薄西山。

  在這一時期的英國,同樣充滿了動盪和戰亂。由於王權與國會、天主教對和清教的矛盾和對立,在1642-1649年間發生了內戰,後來經過奧立佛.克倫威爾領導的短暫的共和國時期(1649年1月30日),大權在握的克倫威爾實行的卻是清教徒的軍事獨裁,解散了議會,受到英國人民的反對。克倫威爾死後,一位將軍攫取了權力,建立了新的議會,並宣佈查理一世逃亡國外的兒子查理二世為國王,英國的聖公會教義被立刻恢復了,但君主的專制權力並沒有恢復,查理二世同意尊重議會。與絕對君主專制的法國截然不同,英國成為一個立憲君主制國家。

  人類所兼有的不幸與偉大,正是這種危機所催生的。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如米歇爾·德·蒙田、讓·博丹、托馬斯·霍布斯、帕斯卡爾等思想家,更出現了塞萬提斯、約翰·彌爾頓、莎士比亞這樣的文學巨匠。莎士比亞在《暴風雨》一劇中,表明了儘管人類磨難重重,但生活畢竟不總是一味苦澀,而宇宙的神聖安排也多少是仁慈和公正的。彌爾頓更在《失樂園》中認為,亞當開始學會接受人類充滿道德責任感和痛苦磨難的命運,並在最後與夏娃一起離開了「伊甸園」,而整個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展現在他們的面前……。

  在這一時期,視覺藝術最大的成就是出現了「風格主義」。最初它是在義大利和西班牙的畫界產生的。「風格主義」把米開朗基羅式的反古典主義及扭曲的裸體作為其風格的基點,以求得感人的效果,但風格主義的畫異常強調躁動不安、不平衡以及扭曲變形。這種風格的後來者就是巴洛克風格。

  2 歐洲的專制主義時代(1660-1789年)

  從法國路易十四即位實行個人統治(1651年)到法國大革命(1789年)這段歷史時期是歐洲的專制主義時代。法國的君主個人統治是歐洲專制主義的原型,此外還有普魯士、俄國和奧地利的統治者的中央集權政府的模式。不過,有一個重要的例外是英國,英國在1688年的「光榮革命」以後,專制主義的傾向已讓位給寡頭政治。

  如前所述,整個歐洲經歷了「嚴酷世紀」的令人震驚的混亂情況:到處戰火紛飛,新教聯盟和舊教聯盟,親哈布斯堡聯盟和反哈布斯堡聯盟進行了如火如荼的三十年戰爭。在滿目瘡痍的廢墟上,專制主義帶給許多歐洲人以巨大的吸引力和希望。回顧17世紀使歐洲陷於分崩離析的戰爭,統治者們自認為專制主義會帶來穩定 的繁榮——「自由和富裕」以代替原來的混亂,就不難令人理解了。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專制君主就設法取得對國家軍隊的控制、對司法制度的管理和對賦稅的徵收和分配。為此,就需要一個首先對君主制本身效忠的有效的官僚機構,而不是對其社會經濟利益與君主制相敵對的社會階層效忠的官僚機構。它的最大障礙是教會、貴族、半自治的地區、可能將來會獨立的代議團體(如英國的議會和法國的三級會議)。專制主義的歷史,就是許多不同的統治者力圖降低這些機構或階層作用的歷史。

  路易十四的父親路易十三和首相黎塞留勵精圖治,縱橫捭闔,不僅使法國在歐洲的角逐中獲得了優勢地位,而且通過抑制國內權貴和促進商業而走向國家統一的道路。1643年,路易十三駕崩,年僅五歲的路易十四繼任國王,開始了長達72年的執政歷程。

  路易十四在經歷了法國兩次「投石黨之亂」後,於1661年親政,在這一時期,開始樹立絕對君主的權威,並四處征戰,開疆拓土,確立法國的霸主地位。

  首先,在政治上,他宣佈廢除巴黎和地方高等法院討論國王敕令的權力,並停止召開全國三級會議,通過把各地貴族集中到凡爾賽宮來的方法,削弱地方權貴實力,任命中產階級領袖擔任政府重要官職。他親自主持國務會議、政務會議和財務會議,並掌握最終政策決定權。

  財政方面,他以貪污腐化之名懲治了馬扎然(註:馬扎然是他母親的情夫,他的前任首相)任命的財政大臣富凱,任命柯爾伯爾為財政總監。後者實行一系列經濟改革,為法國確立了現代國家的基本格局。

  軍事上,路易十四重整軍隊,開始擴張。當時的目標是奪取西班牙屬地以及與英國、荷蘭、德國和西班牙組成的聯盟對抗,在爭奪地盤的同時,確立法國在歐洲的中心地位。通過這些戰爭,法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地盤和實力。1680年,巴黎高等法院正式宣佈,路易十四為「大帝」,成為名副其實的「太陽王」。

  宗教上,路易十四建立「一個國王、一個法律、一個信仰」的信條,大力加以整肅。自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以來,歐洲國家分化成新教和舊教陣營,同一國內也存在著諸多宗教矛盾,往往成為政治摩擦和軍事衝突的導火索。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也不可避免面臨著同樣的宗教問題。這種宗教問題又因路易十四的強調君主的絕 對權力而更加突出。路易十四為了鞏固和確立大一統的君主專制制度,必須解決三種宗教矛盾:一種是王權與教皇權之間的矛盾;一種是國內正統天主教派和天主教異端派別之間的矛盾;一種是天主教和新教之間的矛盾。

  在這其中,他與當時的教皇英諾森十一世、十二世屢屢交鋒。1693年,路易十四准許自己提名的主教可以否認四項條款(註:路易十四曾召開過教士會議, 擬定著名的四項條款重申國王高於教皇的主張),新任教皇英諾森十二世承認國王有權任命主教(註:當時的基督教國家各教區的主教必須由教皇來任命),從而平息了與教皇的爭端。

  當時的法國天主教異端派別主要是詹森派和「寂靜主義」派。路易十四對其堅決鎮壓。1709年,他下令將宣講詹森教義的王港修道院夷為平地;對「寂靜主義」派也毫不手軟,1678年,他宣佈該派為不道德的謬論,最後國王身邊的大主教配合路易十四與該派展開論戰,終於壓制了寂靜主義的喧囂。

  路易十四對新教的胡格諾教徒的打擊更是不遺餘力,新教教會和學校被摧毀,新教教徒被改宗。1685年,路易十四廢除了「南特敕令」(註:1598南特 敕令由法國國王亨利四世(1589-1610年)頒布,保證了胡格諾派有限的自由,雖然並未提出完全的信仰自由,但無疑向宗教寬容邁進了一大步),胡格諾教徒據以享有的宗教寬容被取消。此後,法國的新教徒即喪失了公民權利,其教士被流放,成千上萬的宗教逃亡者從法國逃到英國、荷蘭和德意志信奉新教的諸邦和 美洲,法國也因此損失了大量的技術人員,流失了巨額資金。從此,路易十四確立了絕對君主制度的典範,締造了一個空前統一的法蘭西。

  17、18世紀的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國家,正如法國哲學家伏爾泰嘲諷的「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是一個帝國」。在神聖羅馬帝國內,權力在不同程度上轉到了三百多個君主、主教和大貴族手中,這些人在整個17世紀的所餘年份和18世紀裡統治著德意志的各色各樣的邦國。許多小邦,儘管領土很小,但他們的君主仍企圖使自己成為一個微型專制主義者。在他們當中,最令人注意的是奧地利,它是由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多民族國家,他們對內進行民族壓迫和宗教壓迫,對外進行領土擴張,擁有一支龐大的常備軍和受過教育的官僚機構。但是,由於地理上、種族上的不利條件,實際上他們並沒有能統一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國家,而在其中可能最為成功的卻是霍亨索倫家族統治下的布蘭登堡——普魯士。

  在俄國,著名的彼得大帝(1682-1725年)開創了富有生氣的專制主義新局面。彼得的專制主義政權開始於1689年,這年他推翻了他的異母姐姐索菲婭的攝政政權並實行個人統治。在以後的10年,他遊歷歐洲,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回國後開始了他的「西方化」運動,但是他實行著拜占廷式的東方專制主義,凌駕在法律之上,繼承了「伊凡雷帝」的衣缽,甚至對反對他政策的兒子阿歷克謝嚴刑拷打而死。他在建立專制主義的手段上與路易十四同出一轍,建立龐大的常備軍、以一個只是橡皮圖章的元老院代替國家最重要的代表機構國家杜馬,而精心設計的行政管理機器在俄國以後的200年裡還被奉為圭臬。為了打開通往西方的窗口,他不惜與瑞典大打出手,並毫不猶豫地把首都從莫斯科遷往芬蘭灣的聖彼得堡,用一支農奴大軍建造了這座巴洛克風格的城市,整個城市圍繞著一個倣傚路易十四的凡爾賽宮的宮殿而建成。1762年,皇冠傳到了葉卡捷琳娜二世手中,這個女沙皇的野心和意志足以與她的威嚴的前任並駕齊驅。

  歐洲專制主義以路易十四達到登極造極的地步,為普魯士、奧地利和俄羅斯等專制君主國家所效仿和追隨。但是在客觀上,這種專制主義扶植和鼓勵了古典主義文化潮流,並將其推向高潮。古典主義時期往往被稱為「路易十四時期」,因為它的興衰與路易十四漫長的統治相契合。路易十四時期,一座座金碧輝煌的宮殿彰顯著國王的威勢;一幅幅油畫和一座座雕塑則塑造了太陽王君臨天下的威儀;走向巔峰的古典主義喜劇則闡釋著國家崇高的理念。古典主義所崇尚的規則、秩序、均 衡、典雅與專制制度所崇尚的神聖、崇高、等級秩序和國王的威嚴有機融為一體。法國在成為歐洲霸主的同時,也成為毋庸置疑的文化中心。正如威爾·杜蘭所言,自西羅馬奧古斯都以降,沒有一個王朝像路易十四時代擁有如此多偉大的作家、畫家、雕塑家與建築家,並在禮節、時裝、思想、藝術上為他國所豔羨和模仿,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和伯利克里時義大利、伊麗莎白——詹姆斯一世時代的英國一樣,都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座座高峰。

  3 巴洛克風格

  「巴洛克」這個術語原來是對起源於義大利,後來在17世紀盛行的一種風格的貶義描述。巴洛克一詞源於葡萄牙文barraco,意指畸形的珍珠。在藝術 史上,它成為一個公認的術語,並帶有批判意味,是由於19世紀瑞士歷史學家布爾克哈特(註:Burckhard,1818-1897,瑞士歷史學家,致力於文化藝術史研究,強調研究文化藝術對瞭解人類歷史的重要作用,主要著作為《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文化》)在著作中正式使用了它。

  巴洛克風格是介於風格主義(Mannerism)與洛可可風格(Rococo)之間的一種風格,開始是為了對羅馬天主教堂進行改造的需要而衍生出來 的。新教徒對基督教的批評集中在宗教的儀式和教義上,特別對教會出售贖罪券和羅馬教廷的腐敗政治不滿。在教義方面,教會堅持解釋聖經(Bible)的特權。與文藝復興強調人道主義相比,新的思想更直接指向精神價值,它比人本身獲得權利更顯得重要。

  為了重構秩序和精神生活,改革的措施發端於特倫托會議(註:Council of Trent, 1545-1563年在義大利城市特倫托召開的與新教相抗衡的天主教會的第19次普世會議)。在這個會議上,教會制定了使用藝術家及其保護人的規則、教堂的藝術品必須表達聖經中的真理;在其它規定中,對裸體的藝術處理要嚴格遵循指定的禮儀。

  在一段時間的循規蹈矩之後,一種新的宗教情緒產生了,它的特點是情緒化的、熱情奔放的。在風格上,它表現為強調戲劇化的效果、光明與黑暗的強烈對比、動感和運用有力的斜行線和曲線。

  17世紀上半葉在藝術方面,義大利無可爭議處於領導地位,巴洛克運動起源於羅馬,它在教會領袖人物的庇護下,特別在1623-1644年期間,作為主宰者——烏爾班八世(Urban Ⅷ,1568-1644)的品味而大行其道,到1644-1655年的英諾森十世(Innocent  Ⅹ,1574-1655)統治時期仍然得寵。雖然巴洛
克發端於羅馬,但是不要忘記,義大利當時是一個各個獨立城邦組成的國家,世俗和教會的統治是相互對抗而分裂的,所以各地區的風格變化很大。例如,義大利南部表現為受到西班牙強烈的影響,在裝飾上是非常繁複,這與義大利北部的巴羅克形成明顯的對比。

  儘管義大利當時的經濟蕭條,外敵入侵,但還是有大量的建築活動。有大量的證據表明,當時在各個中心城市充斥著貧困,但同時也有許多家族十分富有。事實上,在17世紀增加了許多新興的富裕家族,與教皇有著密切關係的家族極為富有,他們擁有寬大的府邸和別墅,而從事貿易和銀行業的家族更是財源滾滾。

  這些上層的富裕家族以自己的宮殿建造得如同教堂一樣為榮,互相攀比鬥富。建造鄉村的別墅也像城市裡的宮殿一樣,要求許多藝術家來提供服務。在室內裝潢方面,這些藝術家所產生的作用常常遠過國內的室內設計師,他們往往精通建築、雕刻和繪畫。在室內的各個結構成份中,巴洛克主張均衡和統一。

  為了達到整個建築的協調統一,採用了不止一種的藝術形式,有相當多的藝術家參與其中。這樣,建築、雕刻和繪畫並不是只強調自己獨特的性質,而是相互融會,例如建築採取最容易與雕刻融合的特徵,或者建築與雕刻採用了繪畫中最有特質的東西。

  在這些眾多的藝術家中,貝爾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 1598-1680)是最傑出的一位,他設計的教堂充分表現了巴洛克的 格調,在室內裝飾中,他把整個建築、雕刻、繪畫結合在一起,協調而均衡。他的藝術特點是利用明暗的強烈對比,充滿了戲劇化的動感,其尺度巨大,並且用料豪華。但是在世俗和教會的兩類建築作品中存在著差別,基本風格則是相同的。

  博羅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 1599-1667)則是另一位偉大的巴洛克風格建築師,他所設計的聖卡羅教堂(S.  Carlo)突破了傳統,對17世紀歐洲的建築有所革新。在這個教堂的頂部上,用十字形、六角形和菱形的圖案佈滿橢圓形穹頂的3個維度,穹頂的形式不再是平的或拱頂;而由於穹頂下凹的裝飾嵌板朝著天窗方向尺寸在逐漸縮小,因而造成了動感和幻覺的效果。(待續)

';$(".articleExtAd").append(notVIP);setTimeout(function() {$('.top-toolbar').data('top-toolbar').setAD({title: "\u6b50\u6d32\u5c08\u5236\u4e3b\u7fa9\u6642\u4ee3\u53ca\u5df4\u6d1b\u514b\u98a8\u683c\u5bb6\u5177\uff08\u4e0a\uff09",label_id: 179,label_name: "\u5b97\u6559"});}, 2000);

milano5230 / Xuite日誌 / 回應(0) / 引用(0)
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
回應
加我為好友
我的相簿
  • Lantern Hotel 蘭特恩酒店 吉隆坡 馬來西亞 Tag:中庭;天井;採光;植栽;綠化;節能;減碳;建築;設計;酒店;飯店;公寓
  • 網路問診又一例
  • 義大利設計師 Matteo Thun 設計的Tantisassi糖果沙發
  • 在名人談房產,看到Janet他家客廳沙發
  • 史前時代山頂洞人酋長使用的主人椅
  • Metropolis Style大都會風格,義大利品牌Medea 家具
  • 義大利品牌Medea 新藝術運動風格Art Nouveau style家具
  • 單身女性書桌推薦 高跟鞋式書桌 - 創意家具設計
  • 法式路易十五洛可可風格沙發 Franch Louis XV Rococo Style Sofa
  • Bottega Veneta優雅紳士派Meta扶手椅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Powered by Xuite

    姓名:

    沒有新回應!
關鍵字








離婚證人

台北離婚證人新竹離婚證人彰化離婚證人高雄離婚見證人







遺囑見證人結婚證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odgesxmgu6 的頭像
    hodgesxmgu6

    六四天安門英雄

    hodgesxmgu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